English

申城商家广树文化招牌

1999-01-21 来源:光明日报 曹继军 我有话说

格子裙、小鼓、风笛,纯粹的苏格兰风味。三位人高马大的英国汉子披挂着这些异国情调的家什在商场内翩翩起舞。顾客们在欣赏过穿裙子的欧洲男人之后,饶有兴致地光顾“英国商品展”,掏钱从货架上买走了商品。

在“玫瑰玫瑰我爱你”的歌声中,一位摩登女郎以30年代的外滩为背景,留下了灿烂的笑容;两位年轻的外国人,坐上黄包车悠哉游哉;手摇电话机、磨咖啡机和上海开埠地图,让人们啧啧称奇。商场举办的《上海百年》文物文献图片展览,使顾客们进了“博物馆”购物,精神物质双丰收。

……

在上海,消费者们经常可以享用到类似的由商家烹调的文化大餐。不少大型百货商厦在设计时就预留出展览区域,不定期推出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据上海百货大店联合会粗略统计,有75%的百货大店策划过“功夫在诗外”的文化活动。而在小吃广场,消费者除了品尝美味之外,还可以点一首歌给全场听听;在饭店里,消费者可以得到店主赠送的新版热门图书;在装饰市场,人们可以在瓷砖上作画,并被免费烧制成作品。

商家最喜欢过节,因为它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招来滚滚流进的财源。但是,一年中的大节日不过几个,因此,上海的商家很注意“造节”。商家“造节”时很讲究市场调查和营销策划,不像有的地方几十块钱弄一条红幅、写上“某某节”那么简单。虹桥友谊商城建店四年多,已经投资了三次大型公益调查,在百货业形势严峻的1998年,商城投资进行了“今天,我们怎样梦想”的调查,探索市民消费意识的变化,挖掘市民的潜在消费需求,以此作为商城的商品档次、商品结构、营销方针的决策基础。商场的“老总”们说,当短缺经济时代群雄逐鹿的硝烟散尽之后,我们不能天真地期待这一机遇再次降临,应该适时而变,求生存,求发展。

为了烹调出诱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文化大餐,商家使出了诸多解数;而面对并不火爆的市场,难免有黔驴技穷之感。于是,上海虹桥友谊商城想出了向专家学者借“高招”的主意,与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召开研讨会,研讨“商业文化在扩大市场内需中的作用”。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平指出,今天,商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商业活动的一大支柱。它既体现物质文明,也体现精神文明,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部。商业文化应该是一个整体化的事业,不是一个商店、两个商店的单独运作,要有一个整体的策划和整体的推进。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在过剩经济的大前提下,商业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理由有三:一是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使得满足生存的消费需求减弱,消费中的文化需求将会渐占上风;二是全社会文化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将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审美趣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忧郁加重,使他们更加渴望从商业活动中获得人性与美的关切和体贴。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郭毅认为,面对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商家应该将注意力从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转变到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上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李绪红则描绘了理想的商业环境:在购物中心,消费者感受到与紧张而残酷的工作环境截然相反的舒缓的慢节奏的氛围,她高雅、温馨,类似艺术殿堂或者类似家庭的格调。他提出,商业文化应该走向人文主义。这个观点与众多专家不谋而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